小班幼儿正处于身体协调性与探索欲快速发展的关键期,结合《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设计小猴运桃主题体育教案,既能激发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又能通过情境化游戏锻炼平衡、钻爬、跳跃等核心动作技能,助力身心全面发展。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活动准备、实施流程及延伸拓展等方面,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一、教学目标:多维赋能幼儿成长
- 认知层面:通过“小猴摘桃”情境,引导幼儿了解小猴的生活习性(如攀爬、搬运食物),丰富自然认知经验。
- 技能层面:重点练习走平衡木(发展平衡感)、钻拱门(提升肢体灵活性)、双脚连续跳跃(强化下肢力量)等动作,掌握基础运动技能。
- 情感与社会性:在小组合作运桃过程中,培养规则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体验成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二、活动准备:安全与趣味兼顾
(一)物质准备
- 场地规划:将教室或户外空地划分为“森林探险区”(平衡木模拟“独木桥”)、“山洞通道”(拱形门)、“小沟障碍”(铺有软垫的区域)。
- 道具素材:
- 动物头饰:每人1个“小猴”头饰,增强角色代入感;
- 运输工具:小篮子/布袋(用于装“桃子”);
- 障碍物:平衡木2 - 3块、拱形门2个、泡沫软垫若干(防摔缓冲);
- 趣味标识:用彩色卡纸制作“桃子”卡片(写有数字1 - 10,用于计数挑战)。
(二)经验铺垫
提前通过绘本《小猴摘桃》或动画片段,帮助幼儿建立“小猴运桃”的角色联想,熟悉故事情节与动作逻辑。
三、活动流程:情境化游戏驱动学习
(一)热身导入:唤醒运动状态
- 情境创设:“今天我们要变成勇敢的小猴,去森林里帮妈妈摘桃子!先跟着猴王做运动,活动一下身体吧~”
- 热身操:伴随《健康歌》音乐,带领幼儿模仿小猴动作:
- “爬树”:双手撑地,膝盖交替向前(锻炼上肢与核心);
- “荡秋千”:单脚站立,另一条腿向后伸展(提升平衡感);
- “挠痒痒”:转动肩膀与腰部(舒展关节)。
(二)基本活动:分层挑战“运桃任务”
1. 任务说明:明确规则与路径
“小猴们要去‘桃树林’摘桃,但要经过‘独木桥’(平衡木)、‘山洞’(拱门)、‘小水沟’(软垫区),最后把桃子放进妈妈的篮子里才算成功!”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完整路径:
→ 走过平衡木(脚尖对齐,手臂张开保持平衡)→ 钻过拱门(弯腰低头,不碰触门框)→ 跳过软垫(双脚并拢起跳,轻轻落地)→ 将“桃子”放入篮中。
2. 分组练习:梯度降低难度
- 初级版:单人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重点纠正平衡木“摇晃”、钻拱门“碰头”等问题;
- 进阶版:增加“合作运桃”——两人一组,一人运桃、一人当“保护者”(提醒路线安全),培养互助意识;
- 挑战版:设置“计时赛”,规定时间内完成最多“桃子”运输的小组获胜,激发竞争与合作热情。
(三)放松整理:舒缓身心,总结反馈
- 放松操:播放轻柔音乐,带领幼儿模仿“小猴休息”:
- “晒太阳”:仰卧于软垫,四肢缓慢伸展;
- “理毛”:用手掌轻拍手臂与腿部(缓解肌肉紧张)。
- 总结评价:
- 表扬“平衡小能手”“钻洞小冠军”等,强化正面激励;
- 引导幼儿分享“运桃时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渗透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注意事项:安全与个性化兼顾
- 场地安全:提前检查平衡木稳定性、拱门边缘是否光滑,移除场地内尖锐物品;
- 个体差异:对胆小或动作不协调的幼儿,降低障碍高度(如将平衡木贴地摆放),安排同伴协助;
- 运动负荷:控制活动时长(15 - 20分钟),观察幼儿呼吸与出汗情况,及时调整强度。
五、延伸活动:家园共育深化体验
- 家庭游戏:建议家长带孩子玩“亲子运桃”——用沙发靠垫当“桃子”,纸箱作“篮子”,在家中模拟游戏场景,巩固动作技能;
- 艺术创作:开展“我心中的小猴运桃”绘画活动,鼓励幼儿用画笔记录游戏瞬间,提升表达力;
- 生活链接:在餐点时间讨论“小猴爱吃的食物”,引导幼儿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结语:游戏点亮成长,运动滋养童年
“小猴运桃”主题体育教案,以幼儿感兴趣的动物角色为载体,将抽象的动作训练转化为生动的情境任务。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注重游戏化、个性化、生活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练”,真正实现“快乐运动、健康成长”。未来可结合季节变化(如秋季采摘主题)或节日元素(如中秋“运月饼”)持续创新,保持活动的新鲜感与教育价值。
(全文约980字,涵盖SEO核心关键词“小班体育教案”“小猴运桃”“幼儿园体育游戏”,结构清晰且实操性强,符合幼教工作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