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阶段的选修课列表中,“武术体育课”四个字格外醒目。起初,我抱着对传统武学的向往和对自身身体素质提升的需求选择了这门课。如今一学期即将结束,回望这段旅程,武术不仅重塑了我的身体状态,更在潜移默化中淬炼了我的意志品质,成为大学生活中一段难忘的成长记忆。
一、身体蜕变:从“弱不禁风”到“刚劲有力”
初入课堂时,我的体能状况令人担忧——久坐导致的腰腹赘肉、缺乏锻炼的四肢无力,让我在完成基础热身动作时就气喘吁吁。然而,随着课程推进,武术的系统性训练逐渐展现出惊人的效果。
每天清晨的压腿、踢腿练习,看似枯燥却暗藏玄机。起初我只能勉强做到“正压腿”膝盖微屈,经过三周坚持,竟能将腿部贴至地面;马步桩训练则是对下肢力量的极致考验,从最初的30秒就双腿发抖,到后来能稳稳扎住2分钟,肌肉线条的变化肉眼可见。最令我惊喜的是核心力量的提升——以前做平板支撑最多1分钟,如今配合武术呼吸法,不仅能坚持3分钟,还能在动态动作中保持躯干稳定。
武术的动作设计充满智慧,每一招一式都兼顾力量与柔韧。例如“弓步冲拳”要求后脚蹬地发力,通过转腰送肩传递力量,这不仅强化了腿部肌肉,更提升了身体的协调性与爆发力。短短一个学期,我从曾经跑800米都要中途休息的“运动小白”,变成了能轻松完成整套初级套路、甚至主动挑战高难度动作的“武术爱好者”。这种身体层面的突破,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
二、心理淬炼:从“畏难退缩”到“坚韧不拔”
武术的魅力远不止于肢体训练,其背后蕴含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精神,才是真正改变我的内核力量。记得第一次学习“仆步穿掌”时,由于平衡感不足,我连续三次摔倒在地,膝盖擦破皮渗出血丝。当时的挫败感几乎让我想要放弃,但教练的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武术不是比谁更快学会动作,而是看谁能熬过每一次跌倒后再站起来。”
这句话成了我后续训练的动力。每当感到疲惫或想要偷懒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摔倒在地的下午。于是,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加练:在宿舍走廊反复练习仆步转换,对着镜子纠正手部姿势,甚至在睡前用手机录制视频自我复盘。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不再害怕失败,反而把每一次失误当作改进的机会。
这种心理韧性的提升,延伸到了学业与生活中。面对复杂的编程作业,我不再轻易说“我不会”;遇到人际矛盾时,也能像处理武术动作一样,先冷静分析再寻找解决方案。武术教会我的“坚持”二字,已成为我应对挑战的底气。
三、团队共生:从“孤军奋战”到“默契协作”
武术并非 solitary 运动,集体演练与对抗训练让我深刻理解了“团队”二字的重量。在准备期末汇演时,我们班需完成一套集体长拳。起初,每个人的节奏参差不齐,有人快有人慢,动作衔接生硬如“拼凑的积木”。为了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我们自发组成小组,利用午休时间在操场排练:负责领操的同学放慢速度带节奏,基础薄弱的同学课后单独请教他人,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也会主动指出队友的动作瑕疵。
当汇演当天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武术中的“抱拳礼”不仅是礼仪,更是对同伴的尊重与信任。我们在汗水中磨合,在互助中成长,最终呈现出的不仅是整齐的动作,更是一群人朝着共同目标前进的凝聚力。这种团队协作的经验,让我在之后的社团活动中游刃有余,也让我懂得了“独行快,众行远”的道理。
结语:武术是人生的“必修课”
武术体育课虽已接近尾声,但它留给我的影响将持续发酵。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仅是肌肉的力量,更是内心的坚定;真正的成长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品格的塑造。未来,我会继续保持武术训练的习惯,将这份“刚健有为”的精神带入日常学习与工作中,也希望更多人能走进武术的世界,在踢腿、扎马步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武术不是简单的体育项目,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身心共修的修行。愿每一位选择武术的人,都能在这门“动中求静,静中养心”的运动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